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教学工作 > 学员风采
奋斗的青春最美丽----读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》有感
发布时间:2017-10-10  来源:

逶迤延河水,巍巍宝塔山。九月,我们朝圣般地前往延安,走进梁家河,体味当年的知青插队生活,并捧读了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》,读与行的结合,让我获益良多。

1969年初,不满16岁的习近平和20多名北京八一中学的同学一起,奔赴陕西延川县,开始了他们上山下山的艰苦历程,开始了习近平总书记7年多的知青生活。这本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》是29名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,以最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、劳其筋骨、饿其体肤、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,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心系百姓、勤奋上进、吃苦耐劳的好后生,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。

这七年知青经历,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,也是我们青年一代励志成才的生动教材。为此,我个人有三点体会:

坚定信念、不忘初心。一切向前走,不能忘记走过的路;走得再远、走到再光辉的未来,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,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。面向未来,面对挑战,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、继续前进。

明镜所以照形,古事所以知今,不忘本质、不忘本来、不忘品格、不忘初衷,方知不忘初心。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,从普通农民到国家主席,从普通军官到军委主席,无论哪个地方哪个岗位,“习近平还是那个为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打拼的好后生’”,这是初心的最美诠释。

为群众办实事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不渝的信念,强烈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已从小我的“物喜己悲”到“修齐治平”精神认同,到志存高远的“先忧后乐”。从中,我们深深体味: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,坚持“四个自信”,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,不忘初心,不断前进。

笃学敏行、善作善成。为什么选择带两箱书到梁家河?为啥跑到30里外借书的背后又是怎样的笃学意念支撑?习近平酷爱读书,勤奋好学,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,他说:好学才能上进,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,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。读书学习也要有三种境界:首先要有“望尽天涯路”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,要耐得住“昨夜西风凋碧树”的清冷和“独上高楼”的寂寞;其次,要勤奋努力,即使是“衣带渐宽”也终不后悔,“人憔悴”也心甘情愿;再次,要坚持独立思考,要在学习和实践中“众里寻他千百度”,最终“蓦然回首”,在“灯火阑珊处”领悟真谛。

总书记在梁家河的打磨锤炼中通过学习和思考,积蓄成长力量,也正是梁家河的经历为他的基层经验打下了厚实的基础,他了解民情、体察民情,从不曾忘记那片土地教会他的民生之义。

子曰:笃信好学,守死善道。儒有博学而不穷,笃行而不倦,既然学有所得,就努力践履所学,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,做到知行合一;“勿以善小而不为,勿以恶小而为之”,从小事做起,坚持有所为、有所不为,善作善成、有始有终,既善于干事情,更善于把事情办好。

求真务实、敢于担当。求真务实是共产党人的重要思想和工作方法,担当精神也是共产党人从历史中继承的优秀品质。七年知青岁月,青年习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,用双脚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广与厚度,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在此时悄然扎根。

知青说、村民说中,习近平和社员一道打井、打坝、修公路发展生产,改变村里面貌,在村里创建铁业社、代销店,为村民增加收入,带领村民开挖出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,让村民用沼气照明、做饭,这些都是求真务实、敢于担当的生动写照。我们也总能在书中看到“习近平是了解实际的插队几年让他更加了解实际等表述。青年习近平也给人们留下:讲问题讲得最实办法最管用的深刻印象。正是习总书记这种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,支撑他在陕北这块红土地上取到了父辈革命者缔造的真经,完成了他最初的梦想。

实践出真知,基层是沃土。我们一定要在实践中认识真理,把握规律,敢于说真话、报实情、做实事、求实效;敢于担当,敢于直面矛盾,敢于较真碰硬,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,坚持党的原则第一、党的事业第一、人民的利益第一,为做好工作深思深察、尽责尽力,任劳任怨。“疾风识劲草,烈火见真金”,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,我们就要敢想、敢做、敢当。

落其实者思其树,饮其流者怀其源。总书记深情回忆:“15岁来到黄土地时,我迷惘、彷徨;22岁离开黄土地时,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,充满自信。作为一个人民公仆,陕北高原是我的根,因为这里培养了我不变的信念;要为人民做实事!无论我走到哪里,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。”

寄言少年子,努力作春事,习近平总书记在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说:青春是用来奋斗的。总书记把汗水挥洒在黄土高原上,在知青岁月里打磨人生。静心品味,青春是什么?青春至美,该以何种姿态来展现?细想:奋斗的青春最美丽。(14期中青班第四组:周健)

打印本页】【关  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