仔细阅读完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》这本书,设身处地的在延安和梁家河学习之后,让我们可以完整的、鲜活的、系统性的,去感受真实的青年时期的习近平总书记、去寻找我们青年时期的信仰和榜样,去进一步明确我们的人生坐标和奋斗方向。合卷思索,感慨很多,我想,用三首诗词,也许能够表达我对青年习近平的感悟和理解,同时,也是对自己的鞭策和激励吧。
第一首,是俄国诗人普希金被流放时写的。诗的内容是这样的:
假如生活欺骗了你,不要悲伤,不要心急!
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:
相信吧,快乐的日子终将来临!
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;
而现在却总是忧郁。
一切都是瞬息,一切都将会过去;
而那过去了的,都会成为最亲切的怀恋。
刚刚插队到梁家河时,青年习近平才15岁,一个仅仅只有15岁的小年轻,突然从大城市来到了陕北的小村庄,身体上、生活上肯定会有非常大的不适应,但最难过的,我想还是思想关,自己的父亲被政治斗争迫害,自己的未来会怎么样,也不会有人告诉他、指导他,某种程度上,他是不是会觉得人生在欺骗他,这种打击和苦闷是不是一直敲打着刚刚来到梁家河的青年习近平。但他没有因为困难被打倒,没有因为苦闷而消沉,而是在真正融入到梁家河的农村生活、深切了解农民生活现状后,立下了“为群众做实事”的理想。总书记后来回忆:“15岁来到黄土地时,我迷惘、彷徨;22岁离开黄土地时,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,充满自信。”我想正是这种信念和初心,让他可以在人生的黑夜中,找到了方向和实现理想的明灯,积极乐观的应对一切困难和挑战,对于我而言,我就要学习他这种努力拼搏、坚强乐观、不忘初心的人生品格。
第二首诗,是周恩来周总理放弃日本留学机会,毅然准备投身祖国革命浪潮时,写给同学的。
大江歌罢掉头东,
邃密群科济世穷。
面壁十年图破壁,
难酬蹈海亦英雄。
学习贯穿青年习近平整个人生轨迹。村民梁玉明感慨:“他在梁家河待了七年时间,我就没见他离开过书本,没见他放弃过读书。”没有人去监督他,去表扬他,可他仍然时时刻刻的去读书,去学习,从来没有放弃过思考,他是源于心底的喜欢读书,没有明显的功利性,而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求。能够考上大学,改变自己的命运,肯定离不开他本人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。非学无以广才。工作能力和素养是经过不断学习思考积淀形成的。在物质生活极为丰富、信息爆炸的今天,很多人都有学习乏力、思维懒惰的坏习惯,对比青年时期的总书记,我应当反思检讨,看看学习上是否太过放松、思想上是否太过安逸,自觉的重新整理思想和学习态度,将学习融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去,重新出发。
第三首,是毛泽东毛主席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所写。词的内容是这样的:
风雨送春归, 飞雪迎春到。 已是悬崖百丈冰, 犹有花枝俏。 俏也不争春, 只把春来报。 待到山花烂漫时, 她在丛中笑。
艰苦奋斗是我们共产党人一直以来的优良作风,一方面,总书记当年在生活清苦的条件下仍能自觉做到学习刻苦、思想艰苦,实乃孟子所言:苦其心志、劳其筋骨、饿其体肤、空乏其身的真实写照;另一方面,他担任村支书后,带领村民扎实苦干,埋头实干,打淤地坝,修建沼气池,打吃水井,开铁业社、缝纫社,办扫盲班,一心为民办实事。就像村民王宪平评价的,“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这七年,是受苦受难的七年,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七年”。7年困苦的知青岁月,斗争在前,享受在后、敢于担当的崇高美德和奉献精神,也为习近平总书记担当党和国家的大任,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。当今,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,具有敢于担当和战略定力的品格,就与他在梁家河7年知青岁月所养成的担当精神和思想定力是直接相关的。
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。我们中青年要敢于做先锋,不做过客、不当看客,扎扎实实干事、踏踏实实做人,实字当头、以干为先,把自己的创新创业融入伟大的中国梦,把自己的汗水融入到“强富美高”新镇江的建设中去,让自己的人生在实干奉献中绽放绚丽的光彩。(第14期中青班第一组 刘长波) |